642a5967-5e03-446e-9f62-8c992cae245ccopy.jpg)
□ 通訊員 張 鑌 吳松江 自雨潔 文/圖
流水潺潺,繞村而過。沿著水的聲響,沙址的靈秀隨之悠長。從縣城驅車30公里,便來到了雞足山腳下的沙址村,在路的中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沙址村的標志性建筑“洗心橋”,有很多游客和身著白族服飾的村民在橋上拍照留念,這座古色古香的洗心橋也成為了沙址村一個備受歡迎的打卡景點。
沙址村,地處賓川縣雞足山南麓,是一個典型的白族村落,轄寺前村、百草龍、蘿卜地等11個自然村,被評為省級旅游名村、“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”。這里風光秀麗、氣候宜人,被譽為“天然大氧吧”。古往今來,沙址是雞足山的門戶,是朝山拜佛的必經之地,也曾經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。這里獨特的文化底蘊就像一壇珍藏千年的老酒,醇厚芬芳,余韻無窮。
在沙址村,隨處可見青瓦白墻、鳥語花香的農家小院,當地村民在自己家里開起了農家樂,用一道道誘人的美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。
走進一處農家小院,院子里的幾棵百年古板栗樹高大挺拔,茂盛的枝葉如同幾把巨大的綠傘,為小院的夏天帶來了清爽愜意。兩位身著白族服飾的婦女正在綠蔭下忙碌著,為游客準備食材。女主人張麗英說,最受歡迎的菜基本都是當地的特色菜,如冷菌燉土雞,鮮香入味、滋補養生;臘肉炒鮮筍,香甜爽脆、回味無窮;白參蒸蛋,如豆腐般細膩,入口即化;涼拌樹花青蛙皮,酸爽開胃,堪稱野菜中的經典;金雀花酥和油炸乳扇,主打一個“脆”字,奶香四溢的乳扇再蘸上一點玫瑰花蜜,香甜酥脆,幸福感瞬間爆棚!
俗話說,“靠山吃山”,當地村民就地取材,用勤勞和智慧將大自然的饋贈變成了餐桌上的美食,也造就了當地獨特的飲食文化,這是來自大山的味道,也是故鄉的味道。
很多人到某個地方旅游都會擔心吃得不好,或是住得不舒服,但來到沙址村您完全不用擔心這些問題。隨便走進一家民宿、客棧都讓人覺得環境優雅、古樸自然,給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。
近年來,得益于雞足山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,越來越多的精品客棧、民宿在沙址村悄然興起。沙址村積極引導挖掘文化資源,探索民宿+藝術、民宿+本土文化,留住鄉愁,使特色化和差異化的旅游文化體驗成為民宿產業的發展優勢,目前,全村共有140多戶農家樂、客棧、民宿,有100多戶從事旅游產品銷售,旅游年收入達4200萬元。
沙址村是安靜的,如若不是百年的古樹在這里見證光陰,斑駁的青瓦在這里記錄風雨,院外的圍墻在這里等待歸人,便會不知不覺讓人忽略了時間的流逝,慢的力量,需要用心去閱讀。廣西游客蔡女士說,沙址村景色迷人、環境整潔、民風淳樸,非常適合旅居,她每年都會來住兩個月,這里就是她理想中的“養生天堂”。
每天閑暇之余,村里的文藝愛好者們就會聚在一起“吹拉彈唱”。目前,全村有洞經古樂隊、金花阿鵬藝術團、寺前村民間文藝隊等60支文藝隊伍,他們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表達著對家鄉的熱愛?!拔覀儚男【蛺鄢礁栊≌{,更愛這個生我養我的地方,我們用文藝表演的方式把白族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,為我們這里的旅游發展作一點貢獻?!贝迕駨堺愑⑿χf道。
“大理海子么哎哎,白茫茫的,哥子,妹子,哥約妹子朝山……”
洗心橋上,白族同胞們婉轉動聽的《朝山調》吸引了一大批游客駐足聆聽,大家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這美好的瞬間。多元的白族文化為沙址村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,白族霸王鞭、白族小調、山歌對唱、白族三道茶等讓游客耳目一新,濃郁的民族文化為鄉村旅游增添了新活力,許多游客都是慕名而來,感受白族文化的魅力。深圳游客陳先生說:“歌曲很好聽,很有吸引力,雖然聽不懂他們唱的是什么,但從他們的笑容和歌聲中能感覺到他們在幸福地對歌?!?/p>
“這里的村民都很熱情很淳樸,我們到村里去,他們都會拿出各種水果和茶點來招待我們。這里的環境和人文我都很喜歡,氣候也非常好,所以,到了夏天我們都喜歡結伴來沙址村旅居?!睆V東游客林女士高興地說道。
這里水美村美,百年古樹,蒼翠欲滴,是宜居宜業宜旅的健康生活目的地;這里民風淳樸,鄉風濃郁,迦葉道場,霞客仙蹤,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感受異域風采;這里自然、人文景觀、民族文化、餐飲美食和融一體,在靈秀生長、詩意徜徉、光影斑駁、時光律動中,讓人有了獨一無二的知足和安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