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2a5967-5e03-446e-9f62-8c992cae245ccopy.jpg)
本報訊(通訊員 羅燕 楊毅 李娜) 近年來,劍川縣堅持黨建引領,聚焦“河暢、水清、岸綠、景美”的生態治理目標,積極探索創新“黨建+河(湖)長制”治理新模式,固本強基打好組合拳,全面推動黨建與“河(湖)長制”深度融合,繪就劍川生態文明新畫卷。
打好“制度拳”,凝聚“黨建+隊伍建設”工作合力。全面實施“黨建+河(湖)長制”雙重責任制,縣委書記和縣長親自掛帥,帶頭巡河、調研、督查,切實肩負起“縣級河(湖)長制領導小組雙組長”的重要職責。健全完善河長制工作規則和制度體系,出臺《劍川縣河長制工作十二項制度》和《劍川縣加強河流管理保護實施方案》,與玉龍、蘭坪、洱源、云龍四縣簽訂跨界河湖聯防聯控協議。全面建立縣、鄉(鎮)、村三級河(湖)長制組織體系,共設置河長146名、縣級督察長11名,聘用河道專管員60名,壓實72家縣級部門網格化清河責任,確保全縣236個河湖庫渠實現全覆蓋管治。2023年以來,全縣各級河長累計巡河巡湖704次,發現問題40個,解決問題31個,問題處理率為77.5%。
打好“治理拳”,凸顯“黨建+劍湖保護”工作成效。突出劍湖保護治理及水質提升攻堅工作重點,以劍湖保護治理“一圈一帶”黨建示范創建工作為契機,認真推進水資源“雙控”行動,加快“三治一改善”湖泊治理,全力加快劍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建設,劍湖流域環境衛生整治由“一河之治”向“流域之治”轉變。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“頭雁效應”,常態化開展“雙報到雙服務雙報告”、綠美河湖支部林建設、河湖“四亂”和“妨洪礙洪”專項整治工作,構建起“組織引領、部門主責、黨員示范、群眾參與”的黨建引領河湖保護工作格局。截至目前,新增環湖16個行政村315收集小井和入戶污水管網建設,完成戶內改造5300戶,累計鋪設管道112千米;完成48件縣級河(湖)庫管理范圍劃定和259個水利部推送圖斑復核工作。2022年劍湖國控斷面水質綜合評價為Ⅱ類,劍湖流域水質持續向好。
打好“監管拳”,強化“黨建+精準監督”工作機制??h人大、縣政協充分發揮民主監督職能,將劍湖保護治理及河(湖)長制工作落實納入年度專題視察,為縣委科學決策提供重要參考。深入推進“河(湖)長+檢長+警長”聯動機制,嚴厲打擊水環境污染違法犯罪行為,實現行政執法與檢察監督的“無縫對接”??h河長辦、縣紀委監委、兩辦督查室聯合實行“定期檢查+不定期抽查”的督查機制,倒逼縣級河(湖)長履職盡責、整改到位,切實打通為河(湖)長制保駕護航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開啟“線上+線下”全方位宣傳模式,教育引導群眾關心、支持、參與、監督美麗河湖建設。2022年至今,收繳銷毀“迷魂陣”“地籠”等捕撈工具430余個,宣傳教育入劍湖船只30余起。結合陸地巡查巡護,對15戶放牧戶和20戶零散戶進行禁牧宣傳動員,拆除放牧便橋8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