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2a5967-5e03-446e-9f62-8c992cae245ccopy.jpg)
劍川深山的彌沙,因鹽井而聞名。歷史的長河如同悠悠的彌沙河,流淌在山鄉,在長期開發鹽井過程中,人們沿河而居,逐漸形成村落。兩岸沿河而居的人們,構筑鱗次櫛比的民居,呈現出開拓、奮斗的精神,演繹了人類利用自然并與自然和諧交融的歷史。
古道的開拓,帶來文化的匯融,多元文化在此積淀,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。農歷四月八農耕文化節,人們匯集彌井,與其說這是一個紀念性的民俗活動,毋寧說是一場民族文化交融的盛會。白族耍牛舞、舞龍、鹿鶴同春、洞經音樂、白族鄉戲、民族服飾在盛會中展現。在活動中既有漁樵耕讀、歷史故事的展現,又有送午飯、耕牛、揚鞭等富有生活氣息的表演,在這特殊的文化場域中,文化得以傳承。老少咸集,人們載歌載舞,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訴求。
彌井的鹽井文化,是先人在開發自然的過程中留下的一筆寶貴財富,鹽給彌井帶來和留下的是一種開拓進取、生生不息的精神。從古至今,彌井在馬登、沙溪、喬后、象圖的重要交通中,始終處于樞紐的位置,在這條古道上,昔日馬幫將彌井與更廣闊的外部世界相聯通。在新的時代背景下,國家出臺關于傳統村落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扶持政策,給彌井村帶來了新的希望。彌井村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,積極申報,先后于2013年被國家住建部列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,2015年又通過了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的評審,2017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二批中國特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,2022年彌新已被納入鄉村振興“精品示范村”示范創建范圍。
春日的清晨,陽光灑落在彌沙河兩岸的房屋上,晨光與青瓦、河水相互映襯,顯得十分明媚。期待彌井深耕歷史文化的底蘊,在州委、州政府“北部洱劍文旅引領”的政策支撐下,讓文化遺產重現生機和活力,成為“中國最美鄉愁帶”的有機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