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2a5967-5e03-446e-9f62-8c992cae245ccopy.jpg)
□ 通訊員 張鵬
近年來,賓川縣喬甸鎮楊保村從“摸家底、強家底、拓家底”三方面持續發力,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提速增質。2023年,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全鎮首位。
清產核資“摸家底”。楊保村緊抓“三資”清理契機,在全村大力開展清產核資工作,堅持先易后難、先近后遠原則,繪制集體資產清理推進作戰圖,按照“先清合同、再清土地”的順序逐片推進,順利回收水塘39個及原東片小學舊址土地25畝,切實將村集體資產收回來、統起來、管起來,成功破解集體資產“收歸難”問題。充分挖掘全村回收的鋪面、土地、水庫、水塘、“四荒地”等可流轉的土地資源,通過召開戶主會議,采用公開奪標等方式,收取承包費、獲取租金,盤活村集體閑散土地25余畝,既實現土地高效集約利用,又為村集體增收14余萬元,把閑置資源變成“香餑餑”,成功破解集體資產“盤活難”問題。
立足優勢“強家底”。針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后勁不足、來源單一,缺乏總體規劃、管理不規范等問題,2019年,楊保村依托本村光熱資源優勢,以資源換產業,引進光伏幫扶項目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、提高農戶增收的新渠道。投資140萬元建設吳家海塘水面光伏電站項目,光伏電站建設規模245千瓦,于2019年12月底建成投產并網發電,每年為村集體穩定增收26萬元。同時,通過黨支部推薦,光伏電站優先選聘就業困難、年齡偏大、自身發展能力弱的14名困難群眾務工就業,有效化解了返貧風險。
創新模式“拓家底”。往年,喬甸鎮全鎮僅有1個農貿市場,場地狹小、無序經營、以路為市的現象較為突出。為徹底取締“馬路市場”問題,楊保村積極謀劃集鎮農副產品交易中心項目,成功解決了“報批難、審批難、征地難”三大難題,新建停車場、攤位、公廁、水電設施等基礎設施完備的農貿市場。該項目總投資1420萬元,其中,爭取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210萬元、滬滇協作項目資金470萬元、涉農整合資金630萬元、村組自籌110萬元。該農貿市場采用“飛地”模式由楊保、河邊、雄魯么村共同參與,攤位通過公開發包進行委托經營管理,預計年收入達100萬元以上,除河邊、雄魯么村各分紅5萬元外,剩余收入歸入楊保村村級集體經濟,切實增強了自我“造血”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