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2a5967-5e03-446e-9f62-8c992cae245ccopy.jpg)
□ 張體紅
近年來,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,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,圍繞鄉村振興建設總要求,走出了一條以“記得住鄉愁”為主線,“生態和諧、產業發展、文化傳承、鄉村善治、生活富?!睘閮群泥l村振興之路。
生態和諧“守”鄉愁。堅持生態宜居是關鍵,牢牢守住鄉愁的“綠水青山”。一是強化洱海保護治理。為了不讓一滴污水進入洱海,先后建成11公里環湖截污工程管網,新建367座化糞池,439戶的生活污水等全部接入管網,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;實施陽溪綜合治理工程,治理3.2公里入湖溝渠,建成4個多塘系統、17個攔污閘和4個沉淀池,有效凈化農業生產污水;“綠線”范圍內53戶農戶全部搬遷騰退,拆除建筑面積6112.5平方米,騰退宗地12.68畝,恢復新建濕地3000平方米,使古生的水更干凈、鄉愁更濃郁。二是全面提升人居環境。整合資金5277萬元,實施村落污水管網、污水處理設施工程和電力、通信、有線電視“三線入地”等32項工程建設。在進村道路兩旁種植云南櫻花、冬櫻等景觀植物400多株,進一步美化綠化亮化村莊。配套完成游客中心、旅游公廁、停車場和自行車、電動車自助游客換乘站等項目建設,古生村容村貌煥然一新,人居環境得到實質性改善。
文化傳承“活”鄉愁。堅持文化傳承是保障,全力推動“美麗鄉愁第一村”建設。一是保護村落原有風貌。編制村莊民居建筑規劃,實施“七古”保護工程,嚴控新增建筑規劃、風格和高度,完成環村西路及“三線”風貌整治70余戶,保持了整體青瓦白墻斜屋頂、淡墨畫的白族民居風格。制定《古生村保護管理辦法》,重點保護修復了福海寺、鳳鳴橋、龍王廟、古戲臺等文物古跡,對7戶白族民居古院落進行掛牌保護。二是傳承民俗民風民情。打造習近平總書記到古生陳列館、鄉愁文化展覽館等特色場景,全面展示古生新形象、新風貌。深入挖掘民間神話傳說、歷史故事和本主故事,保護傳承白族節慶、婚慶等習俗,每年定期舉行獨具特色的本主節、放生節。組建洞經古樂隊、民族文化展演隊5支100余人,開展形式多樣、特色突出的宣講活動,鄉愁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、世代傳承。
產業發展“留”鄉愁。堅持產業發展是基石,走以綠色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。一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。借助古生科技小院等研究機構科研成果,發展綠色高值農業,實現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大幅增長,2022年,古生村片區示范基地種植的水稻畝產達800公斤,較傳統種植翻了一番。引進云糧集團、順豐洱海環保公司等龍頭企業,發展生態種植1220畝,打造了“古生牌”糧油、“云糧·洱海留香”高原軟香米等品牌。探索“龍頭企業+黨支部+合作社+農戶”等發展模式,不斷拓寬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途徑。二是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。依托優美田園風光和濃郁鄉愁文化,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、農業生態觀光旅游,打造“漫步蒼洱、體味鄉愁”古生體驗路線,有力帶動特色餐飲、白族民宿等產業發展,促進村民就近就地轉移就業。組織群眾參與文藝表演、大本曲宣講、手工編制等活動,既增加了農民收入,又傳承和保護了傳統文化。
鄉村善治“融”鄉愁。堅持治理有效是基礎,推動形成鄉村善治新格局。一是有力推動村民自治。79名黨員分片包干,直接帶動全村439戶群眾,形成生態保護“人人都是志愿者、參與者、受益者”的生動局面,走出了“支部帶村、發展強村、道德潤村、生態美村、平安護村、清廉正村”的鄉村治理之路。制定《古生村村民自治制度》,讓鄉村治理有章可循、有據可依,構建了民事民議、民事民辦、民事民管的村民自治格局,真正讓村民唱主角、當主力。二是積極倡導文明鄉風。將古生村歷史文化和民風民俗融入到村規民約、生態保護、基層治理等各方面,推行殯葬改革,倡導勤儉節約,規范村內婚喪嫁娶宴請標準,凈化了社會風氣,樹立了良好的鄉風文明。舉辦善行義舉榜評選和中華傳統美德宣傳教育等活動,評選39戶“文明家庭”、50戶“星級文明戶”、10名“十大壽星”,鄉愁文化在鄉風文明培育中得到有效傳承與發展。
生活富?!拔俊编l愁。堅持生活富裕是根本,持續改善村民生活質量,扎實推進共同富裕。一是促進收入持續增長。大力扶持優質米、烤煙等種植,連片輪作種植200畝無公害蔬菜,增收240萬元,發展100多畝稻田養魚,實現收入360萬元。積極發展鄉村旅游,帶動返鄉就業56戶,村內4 家飯店、13 家商店、20 家客棧等服務業快速發展。抓實技能培訓工作,廣泛開展法律政策咨詢、就業創業服務等活動,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,勞務收入達600多萬元。2022年,古生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1%,古生村民的獲得感、幸福感更加強烈。二是加強社會事業建設。公交車通到家門口,自來水全部入戶,道路硬化、電網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,建成老年活動中心、菜市場、幼兒園、文化室等公益設施,配備4名保潔員、3名醫護人員?!靶罗r合”醫療參保率95 %,養老參保率89%,社會保障能力得到極大提升。依托各級資源和群眾文藝隊伍,每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和教育培訓20余次,極大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。
(作者單位:大理市委黨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