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2a5967-5e03-446e-9f62-8c992cae245ccopy.jpg)
□ 李麗珠
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,前是大雪,后是小寒,冬至是每年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交節。因為冬至并沒(méi)有固定于特定一日,因此和清明一樣,被稱(chēng)為“活節”。
冬至節白語(yǔ)叫“度度則”(音譯)。在這個(gè)節日,大理的白族要準備糍粑、糯米飯等節日美食,有一首白族兒歌講述了冬至的飲食:“度度則,俗日給,改子片,戊子則”(音譯)。翻譯成漢語(yǔ)應為:冬至節,一碗糯米飯,一碗肉,一條魚(yú)。糍粑是用糯米做的,將糯米淘洗干凈,蒸熟,放在石磨碾碎或石臼舂泥,石臼舂是最原始的,也是口感最好的,這個(gè)過(guò)程叫“打糍粑”。然后再做成不同形狀、不同大小的餅,熱糍粑可以包進(jìn)餡料,再壓成餅。冬至早上,將糍粑在火上烤得金黃或在鍋中煎黃,再蘸上蜂蜜,便成了白族人家冬日里忘不了的味道。糯米飯的配料通常是用豆沙或將炒熟的核桃仁碎、熟芝麻、紅糖粉、白糖、玫瑰糖拌和在一起,盛一碗熱氣騰騰的用當年收獲的新米煮成的糯米飯,加上之前備好的配料,拌勻后便可食用。云龍縣諾鄧鎮的白族,冬至節這天就吃糯米飯,他們的配料是紅糖、核桃仁和豬油。
《漢書(shū)》有云:“冬至陽(yáng)氣起,君道長(cháng),故賀……”漢代以冬至為“冬節”,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,稱(chēng)為“賀冬”?!逗鬂h書(shū)》中記載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靜體,百官絕事,不聽(tīng)政,擇吉辰而后省事?!彼赃@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,軍隊待命,邊塞閉關(guān),商旅停業(yè),親朋間以美食相贈,相互拜訪(fǎng)。魏晉六朝時(shí),冬至稱(chēng)為“亞歲”,民眾要向父母長(cháng)輩拜節。宋朝以后,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(dòng)。
在冬至,劍川境內的白族要給自家飼養的豬、牛、羊等牲畜過(guò)一個(gè)感恩節,俗稱(chēng)“豬牛節”,這天要給它們喂一頓稀飯,讓牛休息一天。主人還會(huì )集中到牛王廟或本主廟祭祀牛神,表示對給家庭帶來(lái)財富的牲畜之神的感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