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2a5967-5e03-446e-9f62-8c992cae245ccopy.jpg)
□ 趙正誠
千秋基業,人才為本。踏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,組織部門作為黨委的重要職能部門,必須扛實黨管人才之責,發揮好牽頭抓總作用,廣納人才、育好英才、活用賢才,讓人才之花競相綻放,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人才支撐。
堅持黨管人才原則,把準工作總基調。人才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,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徹底解決所有問題;也不是僅靠哪一個部門的力量就能解決,必須充分發揮黨在人才工作中的領導作用,樹立久久為功的意識,強化“一盤棋”思維,多做打基礎、利長遠的事,充分激發調動各地、各部門、各單位、各行業、各領域抓人才工作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造性,匯聚起推進人才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。一方面,始終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,不斷健全完善黨委統一領導、組織部牽頭抓總,各部門各司其職,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機制。帶動縣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主動延伸工作職責,圍繞經濟社會發展、招商引資、洱海保護、鄉村振興、產業發展等領域,科學謀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人才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大舉措,持續打造“行業部門抓行業人才、抓行業必抓人才”的黨管人才工作新格局,推動人才工作取得新突破、邁上新臺階。另一方面,要樹牢“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”的理念,實施好“一把手”抓“第一資源”工程,抓實縣委聯系專家服務管理工作,加強政治引領和事業感召,推動各方面人才擔當作為、服務奉獻。采取定期通報、述職評議、綜合考核等方式,全面壓實人才工作相關單位和企業責任,充分發揮人才工作目標考評“指揮棒”作用,激發用人單位工作主動性,切實加強對各類人才的政治引領,著力打造人才“強磁場”,真正把廣大人才凝聚到各級黨組織的周圍,共同推動人才工作發展。
實施人才強縣戰略,搶占事業新高地?!笆奈濉睍r期是洱源實現高質量轉型升級的關鍵期,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來引領和保障,我們既要著眼于人才總量不足、隊伍結構不合理、人才激勵保障機制薄弱等弱項,又要著眼人才工作與中心工作融合不夠、人才作用發揮不充分等現狀,緊扣州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和州委、州政府對洱源提出的“建設成為溫泉康旅勝地、世界一流‘綠色食品牌’示范基地”的定位要求,以更寬視野、更高境界、更大氣魄廣開選才進賢之路,全方位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來,聚天下英才而用之。加快實施人才強縣戰略,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機制,完善人才引進、培養、使用、評價、流動、激勵等工作機制。以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為重點,加大引才育才工作力度,強化黨政人才、專業技術人才、農村實用人才三支隊伍建設,引進一批教育衛生、生態環保、經濟建設等領域高層次人才,通過滬滇協作項目,積極對接頂尖人才團隊,抓實專家工作站,推進醫院對口幫扶,成立項目服務專班,著力選樹一批“名師名醫名匠”,為建設溫泉康旅勝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。將鄉村人才振興納入縣委人才工作總體部署,重點加強鄉土人才培養和本土人才的使用,推進“萬名人才興萬村”工作,助力現代農業發展、洱海保護治理、集體產業壯大、鄉村文化繁榮、鄉村基層治理和生態宜居建設,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。
優化人才發展環境,激發創業新活力。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,是事關一個地區經濟能否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問題,人才競爭的背后實際上是人才發展環境的競爭。一方面,要持續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建立完善黨委統籌、上下聯動、部門協同、平臺協作的人才服務體系,強化人才政策落實,不斷優化人才發展環境,著力營造尊重勞動、尊重知識、尊重人才、尊重創造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圍。另一方面,要聚焦人才在待遇、環境、感情等多方面的需求,通過定期走訪慰問、座談交流等形式,面對面聽取意見建議,協調解決人才普遍關心的職稱評定、崗位聘用、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等問題,使廣大人才樂享生活、安心工作,確保人才引得進、留得住、用得好。同時,深入開展“弘揚愛國奮斗精神、建功立業新時代”活動,強化各類人才教育培訓,加強對專家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,引導廣大人才把愛國之情、強國之志轉化為實際行動。
(作者系洱源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