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2a5967-5e03-446e-9f62-8c992cae245ccopy.jpg)
本報記者 楊若蘭
今年夏秋之交,大理頻頻在《人民日報》、新華網、央視《新聞聯播》、《中國日報》和《農民日報》等各大國家級主流媒體“亮相”。據不完全統計,8月以來,國家級媒體刊播大理的各種報道多達44篇。其中,9月5日《人民日報·海外版》的整版報道《洱海,變清了》被國內外網站大量轉載,記者在百度輸入該標題,共搜索到相關報道51.8萬個!這些媒體用文、圖、視頻等豐富形式,集中報道了大理洱海保護、脫貧攻堅、民族團結等工作,“風花雪月·鄉愁大理”再次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。
這些中央級媒體都說了些什么,他們關注的焦點是哪些?記者擇取部分報道,為您做梳理。
焦點一:洱海保護
8月22日至24日,《人民日報》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、《中國日報》等中央媒體在大理進行回訪式蹲點調研采訪,重返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月20日在大理考察過的地方,憶當年事、訪當事人。9月初,一系列關于洱海保護的報道見諸報端,激起強烈反響。
9月5日,《人民日報》第4版刊發題為《大理:為后人留一湖清水(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·重溫囑托看變化)》一文,文中寫道:“8月底的洱海,藍藻不復聚集,水比4年前的冬季更清澈?!薄皳尵榷?,成效初顯。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18年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顯示,洱海全年水質為優。今年前5個月,洱海全湖水質均為Ⅱ類,6月、7月為Ⅲ類?!?/p>
同日,《人民日報》海外版頭版頭條是《洱海蒼山展新顏(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·重溫囑托看變化)》,第11版還以《洱海,變清了》為題,整版報道了洱海保護治理工作,文中寫道:“在當地政府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,在洱海2565平方公里流域范圍內,共建起了19座城鎮污水處理廠,135處分散型農村污水處理設施,12.07萬個化糞池,污水收集管網總長度達4461.6公里。洱海,正努力實現流域內村鎮污水收集全覆蓋?!?/p>
9月5日,《中國日報》刊播了短視頻《英國小哥到洱海尋找“詩和遠方”,可那的客棧怎么關了大半?》,以記者肖恩的視角切入,采訪雙廊客棧、污水處理廠、古生村、大理古城等地,了解到“如今在大理,保護洱海、保護環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。人人都懂得‘洱海清,大理興’的道理?!薄昂粗卫硎鞘澜缧噪y題。如何把握發展與保護之間的平衡,形成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子,大理人還在探索,并已做好全力奮戰的準備?!?/p>
9月9日,央視《新聞聯播》播出《【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——重溫囑托看變化】讓洱海美景永駐人間》的報道。該報道肯定了四年來的洱海保護治理工作,指出“這幾年,洱海水質逐漸向好。國家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18年水環境質情公報中,洱海全年水質為優。2019年1至6月份,洱海全湖水質實現了5個月Ⅱ類,與2018年持平?!?/p>
焦點二:脫貧攻堅
大理是全國14個扶貧片區滇西邊境片區的主戰場,長期以來,白州兒女不懼艱難,擼起袖子加油干,啃下了一個又一個“硬骨頭”,一次又一次贏得全國矚目。
9月9日,《農民日報》頭版《看得見的美麗 留得住的鄉愁》一文中寫道:“大理通過進村入戶認真調查分析發現,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,有的生病看不起,有的住房破舊不堪,有的沒有勞動能力,有的缺乏資金……精準施策,一把鑰匙開一把鎖。他們開展因戶因人施策,推動政策、資金、項目、技術和人才向脫貧攻堅一線聚集,一個都不能少地幫助貧困群眾摘掉貧困帽子,過上小康生活?!?/p>
9月23日,《人民日報》6 版刊發了《中國核桃之鄉——漾濞彝族自治縣全面鞏固脫貧成果 奮力推進鄉村振興 努力開創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局面》一文,文中寫道:“改革開放以來,漾濞縣緊跟時代步伐,主動融入發展潮流,砥礪奮進,經濟總量從1982年的3000萬元邁入2018年的20億元大關?!薄白悦撠毠怨ぷ鏖_展以來,漾濞縣綜合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0.9%降至2018年的1.07%,順利實現脫貧摘帽?!?/p>
2019年第17期的《求是》雜志也在《七彩云南的歷史性跨越》一文中,對大理的脫貧攻堅工作予以肯定——“大理州開展‘自強誠信感恩,講好大理扶貧故事’宣講活動,以生動感人的故事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自強不息、誠實守信、脫貧光榮的思想觀念,將對黨的感恩之情轉化為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自覺行動?!薄按罄碇莞刹咳罕姲芽倳浀囊笠髧谕修D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,堅持扶貧與扶志、扶智相結合,推動實現‘要我脫貧’向‘我要脫貧’的轉變。畢懷忠是大理州彌渡縣的一位貧困戶,他身殘志堅,以‘單腿戰貧困’贏得人們的敬佩,成了自力更生拔窮根的光榮脫貧戶代表?!?/p>
焦點三:多彩風情
風花雪月,詩和遠方。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,歷來是中央各媒體最喜歡報道的大理題材,今年亦是如此。
8月5日,新華網刊發《“深山集市·風花雪月”大理專場吸引京城“趕集人”》一文,盛贊:“大理民族手藝人跨越了兩千公里,將大理扎染、白族刺繡、鶴慶銀器、劍川木雕等3500多個品種的民間手工藝品,帶給京城的消費者,匠心之作以最精致的沉浸式體驗,讓都市消費者讀懂大理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?!?/p>
8月12日,新華網刊發了一組題為《大理古城不夜天》的圖片,描繪了一個迷人的畫面:“暑期云南大理古城越夜越精彩,從華燈初上到夜色正濃,匯集于此的各地游客看夜景、品美食、聽歌賞舞,感受古城不夜天的魅力?!?/p>
8月16日,央視新聞頻道《共同關注》還專門報道了《大理至麗江首次開行“復興號”動車》的新聞?!皬团d號”動車的開通,讓游客往返于大理與麗江之間選擇更多。
8月28日,人民網刊發了《云南劍川:同慶石寶盛會 唱響千年白曲》一文,報道了劍川石寶山歌會的盛況。文章對石寶山歌會和劍川白族傳統文化不吝贊美之詞——“歌會上演唱的劍川白族調屬山歌類,曲調優美動聽,委婉流暢。男的唱得熱烈奔放,女的唱得纏綿柔和?!薄傲钊梭@嘆的石窟藝術、恬靜安逸的古鎮古村、工藝精湛的木雕石刻、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,以及悅耳動聽的三弦聲、令人陶醉的白族調,一定會給您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?!?/p>
9月13日中秋節,新華網刊發了《中華團圓月 天涯共此時——三地中秋折射家國夢》一文,以“民族團結月更圓”為主題,報道了洱源縣三營鎮鄭家莊全村人的中秋團圓飯,贊美了鄭家莊“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?!覀儾环直舜?,都是一家人?!谶@里,每個村民都會說出這樣的心聲。7個民族在生活中不斷交往交流交融,尊重差異、包容多樣,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,是云南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的一個縮影?!?/p>